产教融合探新路 劳模引领促振兴

——产教融合探新路 劳模引领促振兴

Hello!

  近日,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专家、职教相关专业师生走进全国劳模陈志远创办的通山远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以“产教融合与劳模精神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调研。此次活动聚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电商销售模式升级,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通山远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茅田农业观光园内,陈志远正在为游客介绍果蔬的品质。这位扎根乡土三十余载的全国劳模,从乌鸡养殖到葡萄种植,再到如今千亩果蔬基地的掌舵人,始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他向调研团队介绍:“我们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阳光玫瑰’葡萄,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控水,配合EM菌生物防治技术,果实糖度达22°,每斤售价突破30元。”

  基地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无人机执行病虫害巡检,水肥一体化设备根据作物需求精准滴灌。陈志远展示的“柑桔种植用肥料稀释装置”专利模型,正是其自主研发的农业机械成果。作为咸宁市科技特派员,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果树越冬防冻、果蝇绿色防控等12项技术难题,使果园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调研现场,处处洋溢着产教融合的蓬勃活力,展现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契合。在电商直播区域,职教中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们化身“带货主播”,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们推介各种水果。他们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营销知识,从产品的生长环境、品质特点到口感,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着特色农产品。屏幕前,网友们的互动热情高涨,订单量不断攀升。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营销技巧和应变能力,真正实现了课堂知识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桑葚种植区,一场关于绿色农业技术的实践课正在生动上演。农业技术专家正耐心地向职教中心园林专业的学生们演示地膜的铺设技巧。专家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讲解:“地膜是我们推广的绿色农业新技术,它在完成保温保湿的使命后,进行科学回收,有效解决了传统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对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志远对县职教中心学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感慨地说:“县职教中心就是一座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基地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成为推动我们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县农业农村局环保站站长吴正利在座谈会上透露,全县将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重点推广地膜科学使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同时,依托陈志远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劳模+工匠+学生”传承机制,每年培养200名新型职业农民。

  陈志远现场展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令人振奋: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4个乡镇发展黑山猪养殖基地12个,存栏量突破1500头;与县职教中心联合开发的“远程农业APP”,实现技术咨询、产品溯源、电商销售一站式服务。

  未来展望: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调研尾声,县职教中心与远程农业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课程开发、技术攻关、人才孵化等领域深化合作。陈志远动情地说:“我要把三十年积累的种植经验编成教材,让更多年轻人成为‘新农人’。”

  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场,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通山远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蜕变,正是产教融合与劳模精神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人才正携手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